十三经,十三经最终形成在哪个时代
十三经,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最终形成于南宋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以下是关于十三经形成的详细历程。
1.汉学的形成
清代汉学与清朝初年批判宋明理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宋明理学主要阐述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意义,而汉学则更看重对儒家经典的分析和考据。清代学者更注重以朴实考据的理论来替代宋明理学的空谈,这一时期为十三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十三经的起源
十三经最终形成于南宋时期。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形成过程是:汉代设立《诗》、《书》、《易》、《仪礼》、《春秋》于学官,这些经典逐渐成为官方重视的儒家经典。
3.经典的演变
“十三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六经、五经,到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漫长演化。最早关于“六经”的说法出现在先秦文献,如《庄子》中已将《易》、《书》、《诗》等列为经典。
4.《诗经》的成书
成书时间是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
5.皇帝地位的确立
高祖时代,利用叔孙通的儒家礼仪,刘邦首先解决皇帝地位的问题,从此奠定了皇帝高高在上的人伦基础。也正是因为皇权的高高在上,在刘邦之后发生了吕后之乱的动荡局面,刘姓宗室差点被吕后屠。
6.十三经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的“六经”是华夏文化的学术原点。在经学中,对“六经”的先后次序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今文学派的次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学派的排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今文学派是汉武帝时期的主流学派。
7.《十三经注疏》的形成
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作者分别如下:《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8.五经的简称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期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籍。
十三经的形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 上一篇:太冲脉,太冲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