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是多少岁,年愈古稀是多少岁
古稀之年,岁月长河中的珍贵印记
在中华文化中,“古稀”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人生智慧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年龄节点——七十岁,更蕴含着对人生、岁月和智慧的深刻理解。
古稀的含义
古稀,亦作“古希”,拼音为gǔxī,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人年七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曲江》一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们对于寿命的认识,即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是极为罕见的。
古稀的出处
杜甫的《曲江》一诗中,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名句,揭示了古稀的出处。此句不仅是对当时社会寿命状况的反映,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对七十岁这个年龄段的普遍认知。
古稀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能够活到七十岁的人是极为稀少的。“古稀”不仅仅是一个年龄的标志,更是一种人生的象征,代表着经历、智慧和成熟。
古稀的其他称谓
除了“古稀”,七十岁还有其他的称谓,如“致事之年”和“悬车之年”。在《礼记·曲礼上》中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这里的“致事”指的是上报施政情况,也指辞官。而“悬车之年”则来源于《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的记载,意指古人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古稀与耄耋、期颐
在中华文化中,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称谓。例如,六十岁可以称为花甲或者耳顺之年,而八十岁、九十岁则称为耄耋之年。百岁之人则被称为“期颐设映束”。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尊重和关怀。
古稀与人生智慧
“古稀之年”代表着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于生老病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应当坦然面对。只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就无愧此生了。
“古稀”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七十岁这个年龄,更蕴含着对人生、岁月和智慧的深刻理解。它提醒着我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珍惜每一刻,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