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怎么算,城镇化率是啥意思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镇化率究竟是如何计算的?它又意味着什么?小编将为您详细解析。
城镇化率的定义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这里的城镇人口包括设区市的城市人口、镇区及镇***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的人口、通过道路建筑物与镇区连接的村委会的人口。
常住人口的计算
常住人口是指当地的户籍人口加上外来半年以上的人口,再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这一计算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实际人口情况。
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
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为:城镇户籍人口/总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以2017年为例,这一比例达到了52%。
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3年的66.16%,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33亿,近10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
根据***统计局年度社会和经济发展公告,到2020年,***城镇化率是60%左右。但此次七普数据告诉我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4%。从年度报告到普查数据,城镇化提高了4个百分点。
城镇化对经济的意义
城市化对于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城市化集聚会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按照2035年***的城市化率超过75%计算,一些城市化区域的经济比重还会增加,那些非城市化区域的经济比重则会相应减少。
城镇化率的不同阶段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过程会经历前期的缓慢变化阶段、中期的加速提升阶段和后期的平稳变化阶段。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6.2%,正值由中期加速阶段向后期平稳变化阶段过渡。
逆城市化现象
当城市化率在70%以上时,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化进程放缓甚至出现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流动的趋势。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
***式现代化与城镇化
***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需求潜力所在。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